矿业城市资源枯竭百业萧条 避免“撂荒”成世界难题

时间: 2023-12-20 16:25:07 |   作者: 开云平台app下载

  中外的矿业型城市,几乎都是因矿成市,城市的所有产业都依附于、服务于矿业。一旦资源枯竭,则一损俱损,百业萧条,经济凋敝。城市的“撂荒”,意味着大量固化投资的失效,意味着城市生产力要素的集聚功能、劳动就业的吸纳功能等功能的全面衰退甚至丧失。为摆脱矿竭城衰的困境,我国的一批资源枯竭型城市近年来进行了艰巨的努力。国外在这方面的做法和成功的经验,值得我国这类城市借鉴。

  昆明市东川区距昆明近200公里。从昆明出发往东北方向前行,先是高速公路,接着是三级公路,进入东川境内后逐渐就谈不上路面了,坑坑洼洼的,车颠簸得十分厉害。这是东川与昆明相连的唯一公路,1997年即开始改建,但由于资金不到位,至今建建停停,还未建成。就在近日,这条路还被原矿务局职工堵塞了长达4天,但好像昆明市民并不知道。

  作为曾经创造了辉煌的“铜都”和昔日云南的省辖市,东川的城市建设显得比较大气,党委、政府显得庄严气派;城区内绿地广场错落有致。但街头人烟稀少,很少能听到外地口音。城里甚至还没有出租汽车。还不到晚上10时,想找一个吃夜宵的地方,但多方探询都没有。一位摩托车出租车司机告诉我们:在城里转几圈都没有人坐,一整天能拉到10元钱就不错了。

  进入东川区政府记者就受到盘问。当说明了与区领导相约后,值班人员稍露歉意说:“实在没有很好的方法,各种人员太多了。”区政府大楼内的楼梯上和墙壁上,被人蹬踏的痕迹依稀可见,这是几天前原矿务局职工时留下的。

  已是深夜,倒是区机关附近的几条街还有些生气,有做一点小生意的,有喝茶的。一位区领导说:“在东川,原来矿务局的大部分下岗了,相关的服务行业也倒闭了,公务员成了收入最高的阶层,这是很不正常的。”

  据有关部门统计,中国目前已形成了390多座矿业城镇,其中,20%处于成长期,68%处于成熟期,12%处于衰落期。全国约有400多座矿山已经或将要闭坑,约有50多座矿城资源处于衰减状态。说,这些资源枯竭型城镇,产业接替问题突出,下岗职工人数较多,再就业压力较大。有些矿城矿区沉陷,环境污染、生态恶化问题严重,搬迁、治理、复垦任务艰巨,可持续发展面临严峻挑战。

  由于产业体系单一,主业萎缩,直接影响城市财政收入和经济发展;矿城环境欠账严重,土地复垦率仅12%,废石、废水、废气给环境能够造成严重污染,一些城市因采矿形成的地面塌陷危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在资源濒临枯竭的矿城,主业衰退引起连锁反应,加上缺乏优势,吸引外来投资能力比较差,失业人群庞大,再就业艰难。据估算,全国因矿山枯竭而产生的困难职工总数约300~400万,并影响1000万人以上职工家属生活。据国家统计局资料,矿工收入过去位于各行业之首,现在已位于各行业之末。相当多的矿工家庭人均收入低于当地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截至2001年底,全国国有重点煤炭企业拖欠职工工资63.22亿元。资源枯竭矿山职工和矿山企业下岗人员、伤残人员,慢慢的变成了社会最贫困的群体之一。由于一批矿城资源枯竭,矿业城市不仅丧失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而且影响向国家提供矿产品的能力,还影响了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如辽宁阜新的GDP近5年平均增长仅2.7%,比西部地区还低。目前全国矿业城镇管辖人口有3.1亿,矿工1000多万,当融入区域经济中的矿城一旦失去可持续发展能力,必将影响很多群众的生活和国家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矿产资源是经济建设中的“粮草”,它支撑着各行各业,关系着千家万户,影响着千秋万代,对国家经济安全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据专家预测,到2020年,我国的45种主要矿产已探明可采资源能保证需求的只有6种。中国矿产资源供需总量失衡,后备资源储量的上涨的速度赶不上消耗速度,对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支持力度正呈下降趋势。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地增长,加速了对矿产资源的消耗。据统计,石油已连续9年净进口,并且进口量急剧上升,2001年已达6000多万吨。铁、铜、锰、铬等金属矿产对外依存度不断攀高。矿产品贸易逆差不断扩大。

  事实说明,我国仍需全力发展矿产资源供应。但这种发展,不可能是完全抛开历史另开新局,而是要用新的发展观,新的手笔,在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的基础上,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在此方面,资源型城市的任务尤其艰难和繁重。资源型城市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快城市转型,对城市发展趋势、发展思路和发展重点进行重大调整。

  转变依托自然资源求发展的思维定势。资源型城市必须把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作为第一位的任务,树立科学的资源观和发展观,使城市的发展思路符合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符合经济发展的规律,符合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长期以来,资源型城市总是强调自己的资源优势,开采资源、出售资源成为加快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路子。这造成了三方面的消极后果:一是对自然资源的掠夺式开采,大量资源被浪费,加速了自然资源的枯竭,破坏了生态环境,影响了可持续发展;二是产业体系单一,科技含量低,使城市的生存和发展过度依赖于对自然资源的开采;三是干部群众形成了狭隘的资源观和发展观,讲发展必讲资源,把自然资源优势等同于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讲资源必讲矿藏,认识不到人才、知识、科技、管理、人文环境、基础设施等在一定意义上是比自然资源更重要的资源,对经济发展具有更强大、更持久的支撑力。这种落后的资源观和发展观已成为资源型城市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的思维瓶颈,成为可持续发展的最大障碍。

  以体制创新和技术创新为发展动力。体制创新和技术创新是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的动力。资源型城市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较深,政企不分、体制僵化、机制不活的问题至今仍很严重。因此,应进一步深化经管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转变管理经济的方式,充分的发挥市场的作用,由市场推动调整,规范投资行为,确保增量结构优化,带动存量结构调整;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一方面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方向,快速推进规范的公司制改造,另一方面加快企业兼并重组步伐,发展一批管理上的水准高、加工能力强、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的大规模的公司集团;进一步深化所有制改革,积极引导、鼓励、扶持私营和个体经济发展,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扩大经济总量,为国有企业改革、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创造条件。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资源型城市经济结构的调整和转型假如没有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作支撑,就难以摆脱低水平、低效率的困境。要使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采掘业,提高装备水平,改进生产的基本工艺,提高加工能力,延长产业链条,由采掘业向加工业、由粗加工向深加工和精加工发展,提升产业层次,实现产业升级。同时,有重点、有选择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优化城市产业体系。

  以企业为结构调整的主体。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是市场的主体,结构调整必须适应新的体制环境和经济运行规律,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的任务最终都要落到企业,由企业去实现。因此,要把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升公司素质结合起来,与培育和完善市场体系结合起来,使企业能对市场需求及其变化作出灵敏反应,充分的发挥市场机制对企业的引导作用,通过市场对资源的优化配置来实现经济结构的调整和转型。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长期以来,资源型城市的投资大多数来源于国家,民间投资和外资只占很小的比重。在国家投资政策出现重大变化后,结构调整比其他城市面临更加大的资金约束。因此,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全力发展开放型经济,成为资源型城市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的关键。尤其要抓住加入世贸组织带来的新一轮外资进入热潮,以优质服务、优良环境增强对外部资金、技术和人才的吸引力,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的步伐。

  资源枯竭型矿城问题是世界性课题,资源枯竭型矿城问题的核心在于资源枯竭型企业怎么样摆脱困境。经过多年开采,许多老矿山资源耗竭。而我国还没有建立起资源枯竭矿山的补偿和转产的良性机制,衰老矿山已不堪内外重负,难以解决闭坑转产中的许多问题。对此,在前不久召开的政协九届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上,许多委员提出:

  国家应制定有利于城市和矿山企业一同发展的城市发展政策和矿业企业未来的发展政策,实施城矿互利战略,将矿业发展和城市发展规划结合起来,避免“建城压矿”或“建矿废城”;矿企和政府的职能都要“归位”,各司其职;快速推进城市类型转变,重点发展为区域经济服务的第三产业群和自己的个性优势产业。对全国已有的390座矿城,要进行分类指导。对衰老期矿城要做足“矿”的文章,争取新的发现以延长矿山服务期,为经济转型积累实力赢得时间。政府应制定下岗和失业职工再就业培训计划,面向有需求的岗位进行技能培训,并主动与一些大城市的劳动力市场建立联系,有组织地进行国内劳务输出;还可以组织待业人员以工代赈,从事荒山、荒坡、道路的开发和建设。矿区拥有大量土地,还可以组织工人“退二还一”,发展现代农业。

  按照矿业活动客观规律和国际惯例,对矿业重新定位。把我国矿业调整到第一产业,牢牢确立其独立的基础产业地位,以整体形式纳入国民经济体系,并按照新的定位调整政策,健全法制,改善投资环境。首先是统筹矿业合理税费,调整到不高于制造业的平均税费标准水平;其次是建立矿山补偿机制,在税前为矿山“买保险”,用于矿山衰退时转产补贴和职工安置;第三是健全法制,强化矿业权安全保障,维护中外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国家经贸委主任说,今后做好资源枯竭型矿山的关闭破产工作的目标是:必须妥善处理好改革与稳定的关系,必须使关闭破产的力度和进度与社会承担接受的能力和职工承受能力相适应,必须使下岗人员的规模与社会的保障能力与再就业吸纳能力相适应。( 稿件来源:了望新闻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