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矿产资源开发区域出现资源枯竭而导致的老工业基地的衰落_微生物产品_开云平台app下载最新版_开云平台app安全下载

伴随矿产资源开发区域出现资源枯竭而导致的老工业基地的衰落

时间: 2024-02-24 17:35:03 |   作者: 开云平台app下载最新版

  资源型区域诸多发展难题,尤其是资源损耗、生态环境破坏、产业单一等,将资源型区域牢牢锁定在依赖资源开发的低水平循环的“资源优势陷阱”,出现“问题区域”。

  这不仅引起学术界对这一问题的关注,也在实践上推动了资源型区域对跳出资源优势陷阱、破除资源“锁定”的转型发展路径的探索,理论与实践上取得了丰富成果。其中,国外关于资源型城市的研究多集中在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德国等矿业大国;我国资源型区域/城市转型发展实践起始于20世纪90年代。

  一、国外资源型区域/城市转型探索及其研究。资源型区域/城市转型发展研究始于20世纪30年代,围绕资源型区域/城市的社会问题、环境污染、城镇发展阶段、老工业基地振兴等问题展开研究。伴随矿产资源开发,区域/城市出现阶段性特征,资源枯竭导致老工业基地的衰落。

  (一)资源型城市发展阶段研究。1929年,Herwart提出了矿区城市阶段发展理论,依据区域矿产资源的加工利用程度,将矿区城市发展划分为五个阶段。1971年,Lucas提出单一工业资源型城市发展的四阶段理论:资源型城镇开发建设时期、增加雇用工人时期、过渡阶段、成熟阶段等。

  其中,前两个阶段矿区采掘业快速地发展,需要雇佣大量矿工,矿区人口以青年人为主,性别比例失调,年轻家庭多使得人口出生率高;第三阶段矿区生产稳定,城镇的日常事务从公司剥离,聚居地发展为独立的社区,居民生活稳定并且热情参加社区的建设;

  第四阶段可开采的资源开始减少,雇佣工人慢慢地减少使得一些年轻人被迫离去,成年劳动力的流动性下降,退休工人比例上升。

  1983年,Bradbury在Lucas理论的基础上,增加了两个阶段,即衰退阶段和废弃关闭阶段。衰退阶段,其资源枯竭导致资源企业破产,大量的年轻人被迫到外地谋生,资源型城镇萧条,最后资源型城市进入完全废弃阶段。Bradbury认为,采掘业有着非常明显的周期性特点,所以矿业城市的人口也呈现周期性变化。

  在兴盛期,资源型企业创造的就业岗位多,吸引了大量的劳动力;衰退期资源型企业倒闭,工人失业,劳动力不得不去其它地方寻找工作,矿山衰退将使人口大量减少。

  Marsh研究了美国宾夕法尼亚州东北部的煤炭城市居民的社区归属感:采矿业城市的资源大量外运到纽约和费城等地加工,现在由于矿区资源枯竭,人口大量迁移到外地谋生,虽然按照通用标准来衡量,宾夕法尼亚州毫无魅力,可是仍有超过1/3的人认为是独特的乐园而在那里生活居住。

  (二)老工业区的衰落与区域整治。德国鲁尔地区、法国洛林地区、美国阿巴拉契亚山脉地区等,拥有丰富的能源和矿产资源,并依靠矿业开发建立起了庞大的资源型工业体系。这些地区在国家工业化进程中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曾经是所在国家最重要的工业基地之一。

  20世纪60年代以后,技术革命带来能源替代,导致鲁尔地区、洛林地区、阿巴拉契亚以及日本的北九州等老工业基地,相继出现区域经济衰退、企业停工、失业人数迅速增加等问题,即“问题区域”现象。针对老工业区的衰退,各国政府出面成立区域整治机构,制订综合发展规划,并颁布相应法律作为保障。

  二、国内资源型城市/区域转型研究。国内对资源型城市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资源型城市的分类、资源型城市/区域转型方向、资源型经济转型主体、资源型经济转型途径等方面。

  (一)关于资源型城市的界定。张秀生、陈先勇从城市功能角度进行界定,指出资源型城市的功能主要是进行生产活动,向社会提供矿产品及其初加工品等资源型产品;薛凌从历史角度指出,资源型城市是由于工业化时期对资源的大规模的开发而形成发展起来,是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从定量角度对资源型城市的界定,目前国内学者们使用较多是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课题组的标准,从采掘业产值规模及其占比、采掘业就业人员及其占比界定资源型城市。

  其他有胡魁等,所使用的指标最重要的包含资源产业的产值依存度、资源产业的就业依存度、资源产业产值规模、资源产业从业规模等。在界定标准上,高天明等使用聚类和正态分析;肖劲松、李宏军从资源型产业的集中化和专业化程度进行分析。

  (二)资源型城市/区域产业转型的思路与方向。产业转型是资源型城市/区域转型的核心内容。复合模式,有的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不是以上单一的模式,而是以上两种模式的复合。

  王青云认为:一是依照国家对城市的功能定位进行发展;二是利用当地特有的资源发展特色产业,如煤炭城市可利用塌陷区发展养鱼业、花卉业等,一些城市可利用当地特有资源发展特色旅游业,可将开采铁矿、有色金属矿、煤矿等留下的各种遗迹稍加“包装”,供游人参观;三是资源型城市发展什么产业应由市场去决定。

  (三)资源型城市/区域转型主体。资源型经济转型是一个全球性的难题,是一项系统工程。资源型经济转型要解决资源开发过程中所积累的一系列重大经济、社会和环境矛盾,既要充分的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又离不开以政府为主导的政策体系的支撑。转型主体既包括中央以及地方政府,也离不开各类企业与民众的积极参与。

  张友祥、支大林等认为,以中央政府为主导统筹解决的是诸如政府财力支持与长效机制建设的关系,以地方政府为主导需要协调处理的诸如资源型产业与非资源型产业的关系。

  世界著名老工业区的转型,其联邦政府与各级政府在其中起了及其重要的作用,包括成立机构、统一规划、制定相应政策和法令以及财政的全力支持。德国鲁尔区转型过程中,首先是联邦政府与各级地方政府及工业协会、工会等有关方面联合制订“鲁尔行动计划”,并配套有一系列优惠政策。

  以煤炭行业为例,德国政府制订的优惠政策主要有:煤炭价格补贴、税收优惠、投资补贴、政府收购、矿工补贴、限制进口、环保资助、研究与发展补助等。因为我国资源枯竭型城市的问题主要是社会问题,因而中央政府必须为解决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困难承担历史性和制度性的责任。宏观经济政策对资源型城市兴衰具备极其重大影响。

  新中国成立初期,“均衡布局”政策和“重工业优先”战略,促使资源型城市快速地发展;经济转轨时期,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健全,政府宏观调控能力又大大减弱,资源型城市的市场补偿机制和财政转移支付同时缺位,导致这些区域陷入了严重衰退。

  政府应借鉴老工业基地复兴的成功经验,正确发挥政府在资源型城市转型中的作用,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四)资源型区域/城市转型的主要途径。资源型区域处于不同发展阶段性进行转型,形成主动、被动两种转型模式:资源枯竭时、或者产品生命周期衰落时的被迫转型;

  未雨绸缪,在产品的成熟期,利用资源产业给区域、城市带来的发展优势和资本积累,及早进行的主动转型,积极发展替代产业,转变经济结构,增强区域和城市的综合竞争能力。目前国内外资源型城市/区域,多数属于资源枯竭期的被动转型。

  为了从根本上解决资源型城市被动转型的难题,应及早采取规避转型,即在资源型城市发展的早期阶段,将资源开发获取的收益转化为当地的基础设施、社会设施等,优化投资环境,推进产业多元化,实现资源型城市的主动转型。

  于立、姜春海提出了以“资源未枯、积极主动、循序渐转”的资源型城市“渐进式”产业转型方式。主动的“循序渐转”困难小、成本低、效果好,美国的休斯敦、中国的鸡西等经历了“循序渐转”之路,取得成效。因此,改变资源型城市衰退局面,需要从体制改革的角度入手。

  钱勇从区域创新系统的角度研究了资源型产业转型。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是一个变革与创新的过程,中国资源型城市的区域创新系统的缺陷,导致产业转型之路艰难而漫长。建立与完善区域创新系统,是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的必由之路。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