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多家药企纷纷布局基因治疗领域 《2023基因行业蓝皮书》连载(6)_血细胞分析产品_开云平台app下载最新版_开云平台app安全下载

为何多家药企纷纷布局基因治疗领域 《2023基因行业蓝皮书》连载(6)

时间: 2024-02-07 15:50:04 |   作者: 开云平台app下载最新版

  近年来,基因治疗作为一种新型的生物技术,使得国内外创新医药企业、研发机构、高校院所等都在做不断的探索与应用。在应用领域,基因治疗持续赋能罕见病治疗、生物药研发,基于基因编辑催热的新兴基因治疗对罕见病治疗、生物药研发提供了新的路径。

  基因检测在罕见病辅助诊断等方面起着最重要的作用,在前文及基因慧的前五年蓝皮书中均有论述,此处着重阐述罕见病的基因治疗,这也是近年的前沿方向及产业重点之一。

  从患者端,罕见病群体亟需更多的、可及的罕见病药物。尽管罕见病的患病率相对低,考虑全世界有近7000种罕见病、每年新增250多种以及健康人群高携带率,罕见病患者总计高达4亿人,我国约有2000万罕见病群体。而在已知罕见病中,仅有不到5%有治疗方案。

  从产业端,基因治疗为目前没有特定治疗选择的罕见疾病提供了一次性治疗的希望;罕见病的较为明确的靶点以及孤儿药政策也使其作为基因治疗的重点应用领域。过去15年,全球前20大药企布局罕见病药物研发。最典型的案例是,2019年,武田制药(Takeda)以620亿美元完成收购夏尔制药(Shire),获得在罕见血液病、罕见新陈代谢病、神经系统领域的布局,目前约50%的临床阶段项目为孤儿药。

  2022年FDA批准的新药中,54%(20/37)获孤儿药(罕见病药物)资格认定(这个比例在 2021年是52%)。截止2022年,《孤儿药法案》颁布后的39年间,FDA一共授予了5828项孤儿药资格,批准了其中952项。需要说明的是,该法案约定罕见病指的是在美国患病人数低于20万,或者患病人数超过20万但在美国尚没有治疗该疾病的方法,且该药物不能获得预期利润;孤儿药享有的优惠政策是针对同一适应症,享有独占市场七年(欧洲是十年)。

  近年,我国持续加强罕见病研究和用药保障,提高罕见病防治能力建设。2019年,我国人均GDP突破10000美元,着力促进罕见病群体等用药可及性的问题,在国家卫健委等发布《第一批罕见病目录》基础上,国家医保局谈判纳入7种罕见病药物;2020年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深化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意见》中提出要探索罕见病用药保障机制;2022年在《“十四五”医药工业发展规划》及《“十四五”生物经济发展规划》中提及引导和推进企业加强罕见病的原创性药物研发。截止2022年,我国已有治疗26种罕见病的45种罕见病用药被纳入国家医保药品目录,占已批准上市的罕见病药的51%。

  对于罕见病药物,基因治疗是目前关键的前沿方向;对于基因治疗,罕见病中占据较大比例的单基因病为其提高了极佳的研究范式和应用场景。目前有约20款基因疗法治疗A型血友病、杜氏肌营养不良症、镰状细胞病等。根据波士顿咨询(BCG)的报告,从2010~2020年,仅6家药企达成了50多项、超160亿美元的细胞和基因治疗许可协议,收购投入约380亿美元。

  根据NMPA 2020年发布的《基因治疗产品药学研究与评价技术指导原则(征求意见稿)》,基因治疗产品通常由含有工程化基因构建体的载体或递送系统组成,其活性成分可为DNA(质粒)、RNA、基因改造的病毒、细菌或细胞等。导入人体后,基因治疗药物在体内通过对体细胞的遗传物质进行修饰、改变基因表达方式或调节细胞生物特性以达到疾病治疗目的。

  广义的基因治疗,从治疗策略上包括体外疗法和体内疗法,其中体外疗法使用整合型载体,对造血干细胞等具有持续分裂能力的细胞插入治疗性基因,侧重减小基因插入突变的风险;体内疗法则用非整合型载体,大多通过静脉注射,操作性更强,侧重减小过度免疫反应;从技术策略上,基因治疗包括以病毒等为载体的基因递送技术和基因编辑技术两大类。从商业层面,基因治疗还包括核酸药物、CAR-T(细胞和基因治疗,CGT)等,限于篇幅不作讨论。

  根据学术期刊 JAMA 的数据,生物制药公司平均研发一种新药并推向市场的成本的中位数 9.8亿美元(中位数,下同),肿瘤学和免疫药物的成本最高,为27亿美元 ,药品上市综合成功率不到 3%(以IND前为基数计算),耗费时间约为8.3年。“双十”(10年10亿美元)周期对药企研发及产品普惠应用造成极大的成本壁垒。

  以基因作为分子标志物的基因检测,在生物药临床前药物发现、临床试验、伴随诊断及上市、疗效检测、复发监测、药物基因组等全周期中优化时间及成本。根据IQVIA的调研报告,如果在肿瘤新药临床试验中纳入正确的生物标志物,未来五年临床试验的投入预计可减少8%,试验成功率可提升27%。近年基于基因编辑催热的新兴基因治疗对生物药研发也提供了新的路径。

  在基因科技应用生物药的工业化方面,最具代表的是全球第一家典型的生物技术公司基因泰克(Genetech)。基因泰克由风险投资家Robert Swanson和生物化学家Herbert Boyer早在1976 年联合创立,通过活跃的企业文化吸引大批科学家合力研发,率先利用化学方法合成DNA,并实现了通过DNA重组技术在细菌中生产外界蛋白,来制造药物(重组人源胰岛,重组人体生长激素等);因为资金链问题,基因泰克在1989年以60%的股份获得罗氏制药21亿美元投资(余下40%股份在2009年以468亿美元被罗氏收购);基于基因泰克的研发基础,罗氏后来上市了三大重磅产品Herceptin(曲妥珠单抗)、Rituxan(利妥昔单抗)和 Avastin(贝伐珠单抗)。

  国内尚未形成类似基因泰克模式的生物技术公司。早期,国内药企探索licence in或收购,但因监管不同,海外权益和市场无法完全复制;因此,大部分国内药企尝试自己下场创立基因检验测试公司,国外大型药企(阿斯利康等)通过与国内基因检测公司形成广泛且深度的合作建立生态圈,具体包括研发合作、渠道共享、投资等形式。

  未来,基因科技(包括基因检测、基因治疗与基因合成)与新药尤其是生物药研发更广泛且深入地融合。我们不仅看到药企从投资到建立基因检测实体,也看到基因检验测试的机构开始涉猎药物,例如华大基因在2022年分别向深圳市禾沐基因生物技术有限责任公司增资3000万元(占股13.04%),向武汉华大吉诺因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增资6000万元(占股5.45%)。其中禾沐基因聚焦治疗血红蛋白疾病,吉诺因研发管线包括mRNA疫苗(针对黑色素瘤、肺癌、结直肠癌等),新生抗原AI筛选平台,细胞药学研发平台(针对末线黑色素瘤、末线胃肠癌及末线非小细胞肺癌等)。

  目前阶段,从外企伴随诊断的准入以及国内药企的研发投入等角度,未来基因检测与新药研发市场合作或放缓增长。相关监管及规范在积极引导释放积极信号,与此同时需要引入战略资本以及多元化的产品策略来加速药物基因组的转化应用。

  【声明】为了推动基因及数字生命健康科技推广、产业高质量发展及政产学研用连接,基因慧秉持专业、赋能、中立的立场收集、分析及发布有关信息。但由于时效性及行业特殊性,所刊登内容仅供研究参考,未经说明不作为决策依据;本文有关信息不代表基因慧的观点;基因慧平台刊登的原创内容的知识产权为“基因慧”商标拥有者及相关权利人所有;欢迎转载,转载请申请并标注明确来源。欢迎个人及机构投稿及合作。

  基因慧品牌创立于2015年,专注数字生命健康产业知识服务。创始团队深耕行业一线余年,基于智库、企业库和知识库,提供产业规划、行研咨询、科技推广等服务。连续6年发布行业蓝皮书,被国家及省市级产业报告收录,协助学会专家组织产业机构发布多项行业共识,推动生命科技普惠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RTX 4090在整个亚洲都疯了!有人65万买20台主机 拆开倒卖中国

  恭喜Ale!重回首发!EDG年前最后一场迎战FPX:leave继续替补

  宝宝和妈妈玩的可开心了,发现爸爸后宝宝脸上的笑容瞬间消失,宝宝:眞扫兴

  论动画片对小朋友的影响,3岁宝宝谈对勇敢的理解,是保护自身而不是挑战危险。